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教学技能 解读技能
文本解读 细节入手
作者:黄陂横店街中心小学 胡建华
 
  前言:有感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陈翔老师主讲的《雷雨》一课
  2008年10月,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在上海参加挂职培训的日子里,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大附中陈翔老师主讲的《雷雨》一课以及他关于“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内容”的精彩讲座,学习后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对文本细读感受颇深。
  陈翔老师的《雷雨》这个教学案例,可谓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他打破了传统理解感悟人物思想品质的固有格式,从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初衷入手,一点点地靠近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深处,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陈老师的课堂上,《雷雨》中的主人翁周朴园不再是一个自私、虚伪、冷酷的一无是处的伪君子,他同样有感情、有爱,在他的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的初衷,不是想揭露什么,而是为了表明人活在世上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陈翔老师说得好:我们读名著看到的往往只是浮出来的冰山一角,会读名著的人要善于把藏在冰山下面的东西给挖掘出来,这就是“细读文本”。所以读名著得一遍又一遍地读,甚至用一生去品。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怎样的训练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呢?
  “文本细读”首先要“细”,即抓住“文本”的关键,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文论专家南帆也指出“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章的探询,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文本细读”其次是“品”,即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文本细读”最后就是“悟”,即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细读文本”就是为了使我们老师更为准确、科学的解读文本。
  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会解读文本?
  现在全国上下到处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风格,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地方提倡“语感教学”,倾向于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有的地方提倡“能力的培养”,倾向于工具性,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作为一线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我曾经两次主讲过鄂教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一次是06年9月份市教育局派特级教师桂贤娣到我校来考察我的市学科带头人听我的课,一次是08年9月份黄陂区教研室组织的名特教师展示课活动,时隔两年,上同一节课,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感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三年前,我是第一次接触鄂教版新教材《大自然的声音》,一番精心准备之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当时桂老师对我的那节课评价也比较高,但两年之后我再次细读文本的时候,却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感觉自己才算真正解读透了文本,真正走进了文本,上起课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了不少。
  举个例子来说吧!同样是第三自然段,“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06年上那节课时,我几乎忽略了这几句,而是直接找到中心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进行体会。虽然也很热闹,但学生真正理解了“打击乐器”吗?没有。作者为什么说水喜欢玩打击乐器,为什么打这样的比方,学生似乎也不太明白。原因是当时我对文章的解读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学生也只能是走马观花。08年我再次上这节课时,我没有死搬两年前的教案,而是花了很多时间以一个初读者的心态来再次细读文本,于是我发现了两年前忽视的这两句话,也找到了我当时觉得课上得有点不过心的原因。于是,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重新的设计:首先,播放一段节奏十分明显的打击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这段乐曲,是什么乐器在敲打什么乐器?学生回答是小棒敲小鼓。接下来,我再放一段雨滴落的声音,让学生听听是什么声音?学生说是下雨的声音。我又播放雨滴落在不同地方的声音,让学生猜。有的说是雨滴落在石头上的声音,有的说是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等等。于是,我又追问一句:如果说“水”小姐善于演奏打击乐器的话,她是用什么在敲打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水小姐是用小雨滴在敲打石头、树叶、窗户,等等。原来作者这样打比方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共同之处的。也正因为有了文本的深入解读,所以在第二次的展示课中,我觉得上得特别的得心应手,也终于找到了两年前心中始终觉得哪个地方有点不过心的原因。上完那节展示课,我也得到了教研室的夏涛波老师给我的课堂教学最高的评价: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而且还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比欣赏了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还过瘾!”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细读文本是多么的重要!
  三、教师解读文本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应该如何解读,从哪些方面入手?我认为,得潜心修炼以下四项基本素养:
  1.教师得学会“与读共舞”;
  当我们开始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记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我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潜心涵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用心去读,就会“常读常新”。
  “与读共舞”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当我们初次面对一篇文章时,就仿佛走进了文本的“丛林”,看不到清流、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这不是痛苦又是什么?然而当我们在经过数次地解读之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丛林”的美景尽收眼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所以说,教师解读文本首先得多读,只有多读,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与文本对话。
  2.教师得学会“千万次地问”;
  “千万次地问”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另一种姿态。走进文本的世界,面对美景,我们不能走马观花,我们得学会时不时地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地问中,文本被你掰开了、揉碎了,直至被你消化、吸收。如果说“与读共舞”是一种感性的、诗性的进入,那么“千万次地问”就是理性的、智性的进入。只有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我们才会不断挖掘文本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初衷,领会编者的用意,才会有目的地引领学生去畅游“丛林”、感悟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只要教师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处、逆情悖理处和貌似无疑处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就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3.教师得学会“斤斤计较”;
  教师在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时,得像面对自己在意的人那样,保持那种特有的敏感与警觉,对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得仔细斟酌,斤斤计较。得多想想:作者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用这个词,而不用其它词?换成其它词语又会怎样?作者在此处为什么要用这个标点符号,而不用其它标点符号?换成其它标点符号感情会有什么变化?只有教师自身先对这些地方产生高度地敏感与警觉,才会引领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走进文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对字、词、句产生敏感与警觉。所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师得学会“细读自己”。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所以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情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来说,真正的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因此,教师“细读自己”,得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文学功底,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才能正确而深入地细读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与思想内涵。这正是:“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
  四、教师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眼”?
  1.于文本看似不合情理之处着眼
  鄂教版第三册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水乡歌》,整首诗抓住了水乡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生活富足的特点,为我们勾勒了一副鲜明、形象、秀丽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更是真切反映了水乡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课文第三小节中写道“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很多老师在解读这段文本时,往往从歌多上来理解“装满一箩又一箩”这句话,却忽视了“箩怎么能装歌”这个不合情理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因为这箩里盛满的不仅是水乡人民丰收的成果,更是他们生活富足时的喜悦,所以他们才会有唱不完的歌,从而进一步点明他们讴歌美好而幸福生活的原因。因此,我认为,一个会解读文本的教师,一定得具备这样一双慧眼,从文本看似不合情理处着眼来体会作者的表达之情。
  2.于文本看似矛盾之处着眼
  一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献给妈妈的诗》,在小兔子眼里,妈妈最勇敢;在小狮子眼里,妈妈最温柔;在小黑猪眼里,妈妈最美丽;在小老鼠眼里,妈妈最强大。他们的赞美和我们心目中对这些动物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正是本文独特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在解读本文时,就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矛盾之处。我们得引导学生从这一矛盾之处着眼理解“母爱”的伟大,因为再胆小的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是最勇敢的,再凶猛的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是最温柔的,再弱小的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都是最强大的,所以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就是最温柔、最勇敢、最强大的人,妈妈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3.于文本看似相同之处着眼
  一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李子核》,其中写道,妈妈一看李子少了一个,问谁吃了李子?瓦尼亚和其他孩子的回答是相同的,都是“没有”。我们在解读这段文本时,就得从相同之处着眼寻找它们的不同。因为事实是瓦尼亚偷吃了李子,其他小孩没偷吃,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所以读起来的语气也应各有不同。在引导学生体会了他们的不同心态后,再叫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读,两种不同的朗读效果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其他小孩的回答理直气壮,学生们在朗读时大声而爽快;瓦尼亚做贼心虚,但又不敢承认,学生们在朗读时也就显得低沉且怯懦了。
  又如三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发愤立志》,在文中的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各出现了一次“笑吟吟”。白发老人来也“笑吟吟”,去也“笑吟吟”,神态和表情完全相同,但这看似相同的背后又隐藏着些什么呢?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必须产生这样的疑问:老人第一次“笑吟吟”在笑什么?第二次“笑吟吟”又在笑什么?在反复的朗读与体味后,我们就会有这样一种猜测;老人来时笑的是苏东坡的年少轻狂,走时笑的是他的尴尬无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笑吟吟”的不同之处,来揣摩老者不动声色下的“言外之意”,从而体会老者的良苦用心与苏东坡的才思敏捷。老人“笑吟吟”的来,“笑吟吟”地去,一句严厉地指责与批评都没有,却让年轻的苏东坡及时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少年轻狂,既让我们领教了老人处理问题时的巧妙委婉,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苏东坡的惭愧与懊悔,人物的魅力尽显其中。
  4.于文本留白处着眼
  空白是文学的艺术,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留白,引导学生理解空白,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越是伟大的作品,似乎留白就越多。“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正是它的精妙所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很多艺术性的空白:或省略部分内容,或略写某一情节,或隐藏某些意义,等等。这些文本空白,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张扬其个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留白之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根据情理揣摩文本的隐含意义,填补意义空白。三年级下册《这个规矩不能有》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在课文的5——9自然段,彭总说的几句话就话里有话,值得我们去玩味。如:“你们搞的什么鬼?怎么()。”“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休息不是()。”“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有人赶跑了?是不是()。”“这个规矩不能有!如果有()。”如果我们合理而准确地填补了这些空白,就弄清楚了彭总话中的言外之意,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5.于文本写作背景处着眼
  强调教师细读文本,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并不意味着排斥引入文外资源。必要的资源引入,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有些文本内容与我们生活的时空距离较远,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以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如有些文本内容较单薄,查阅拓展相关内容,就可以使我们准确领会文本的内涵。如,有位老师在教巴金先生写的《繁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描写繁星的真正目的,引进了文外资源——当时巴金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远赴国外寻求救国之道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虽然作者当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又孤身独处,感觉孤寂无助,但有星的陪伴,他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无处不在。而不再把这篇课文当成一篇简单的游记,只关注星空的美和表面上作者对星空的爱。所以说,适时适度引进文外资源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
  关于“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很多专家与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就语出惊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借天机老人之口道出了武学的三重境界,有位老师改编了一下其中的几个字,于是就有了对“文本解读”最高境界的阐述:
  “解读高手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就是:手中无本,心中有本。……第二层境界是:手中无本,心中也无本。到了本即是我,我即是本时,人本合一的境界才算解读至境的登堂入室。……最高境界,真正的解读巅峰,是要能妙渗造化,到无本无我,本我两忘,那才真的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02-04]
 
上一篇   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摘自《刘溥生名师工作室博客》网易博客
下一篇   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